close
我們必須以歷史的角度來檢視婚姻當中的平等問題。我們當然可以對於自己身處歷史當中的目前這一時點,而非未來的某個時點去生氣,雖然這是浪費精力。身為女人,我們更應該為自己在一代之間所取得的巨大進步而慶賀,而非氣憤。只要我們把能做的都做出來,就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

以上這段話是摘自於「寫給媽媽的佛法書:不煩不憂照顧好自己和孩子」。

這本奇妙的書是我最近在讀著的,作者出書時的背景和我類似,同樣是一位幼兒和一個襁褓中的寶寶的全職媽媽。她以自身的經驗道出了母職的壓力與情緒,並且如何藉由對佛法的認知去排解/修行。她在論及伴侶關係時,並沒有一味強調要忍讓和寬容,她是這麼說的喔:

雖然寬大在佛教中是一項重要特質,我們仍需加上自己的判斷。在有愛意的家庭氣氛當中,每個家庭份子都應該有所貢獻,而沒有人應該被踩在腳下。若是接受我們認為不公平的負擔,對我們或對方來說並不是愛,付出總該恰當才好。讓家中成員變得懶惰,會同時造成他們不好的業,因為他們會將懶惰制約成習慣,進而成為性格的一部份。「行動會帶來結果」這事實,不僅僅衝擊我們家庭的成員,也影響整個社會及下一代。如果我們的孩子學會將家中的女性當成僕人,將會繼續虐待並拖累我們的女兒和他們的女兒,我們的兒子也可能會將這項不平等繼續貫徹,增加兩性間的緊張對立。


嘿嘿,所以啦,敲醒沉迷在線上遊戲或HBO的老公去換個尿布,是要理直氣壯的啦! (沒有沒有,我家的沉迷的不是這兩樣東西/但是他也死不肯換尿布,嫌髒^^")

不過很多觀念和作法需要溝通,但是彼此積壓了太多埋怨還是會吵起來,所以:


和伴侶討論和磋商的時候,佛法教導我們,在進行時要有慈悲心。我們很容易會把焦點放在自身所受的苦上面,感覺上比伴侶所受的苦要來得大。但別忘了我們的伴侶也是人,也同樣受苦(註)。如果我們能花點時間,想想他們受苦的情況,培養對他們的慈悲及關懷之心,這樣對彼此的關係會很有幫助。



其實我很習慣會把自己擺在對方的立場去想事情,然而前一陣子自己被兩小搞到分身乏術、連自身的需求都顧不好時,就很難不對偷閒的一方動怒,心裏也知道他也可能是忙到好不容易能喘口氣呀!但就找不回從前,覺得承擔多一點也沒關係的心境,這陣子才會格外難以平衡平靜的。

然後一定也有完全無法溝通的超級大男人吧。作者也這麼寫:

如果我們的伴侶根本不可能改變,而且不論由於什麼因素,我們又無法離開他,那我們就可以練習有耐心的接納。簡單地說,盡我們所能來做,然後只要快快樂樂的就好。

不過換作是我,會覺得這樣超沒意思。「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業障各人了」。假使到了這等地步,忍耐歸忍耐,還會希望若真有因果來世,跟這樣的伴侶因緣到此為止,下輩子再也不要牽扯了吧。

很沒度量齁,我的佛性大概還很淺吧。哇哈哈!

註:佛教的第一個聖諦-苦諦,就是說「生即有苦」,每個人都自有他的苦處。 (2009-05-23補充,才發現有一段不見了,補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lery1230 的頭像
    celery1230

    雪霽天「芹」朗 Celery's Blog

    celery12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