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偷藥的故事,看官門還記得你的答案嗎?或是要先回頭複習一下故事內容呢?
這就來看看結論:
‧你是依照偷東西是否會被警察抓、受到懲罰的輕重決定是否偷藥?
像是:海因茲不應該偷藥,因為他會因此被捕入獄,會受到處罰。或:海因茲應該偷藥,是藥劑師要價太高,海因茨曾經提出付錢,而且他又沒有偷別的東西。 → (1)
‧你是依照妻子與他的感情好不好,或是偷藥結果到底值不值得,來決定是否偷藥?
像是: 海因茲不應該偷藥,因為監獄是個可怕的地方,而且可能他所思念的妻子活不到他出獄的時候。或:海因茲應該偷藥,因為如果他的妻子獲救,就會活得更快樂,即使他被捕入獄服刑。→ (2)
‧你是考量個人的恥辱、家庭的名聲、是否為好丈夫來決定是否偷藥?
像是:海因茲不應該偷藥,因為偷竊是壞事,這會使他成為一名罪犯,另妻子和自己蒙羞;或:海因茲應該偷藥,因為這是他妻子的盼望,他做了好丈夫該做的事。→ (3)
‧你是考慮這行為與法律衝突的情形、做丈夫的責任義務來決定是否偷藥?
像是:海因茲不應該偷藥,因為法律禁止偷竊,這是非法的。或:海因茲應該偷藥,因為這是為了他的妻子,但仍然必須為所犯的罪行接受懲罰,並將自己所有的付給藥劑師。→ (4)
‧你思量這要求丈夫應付如斯職責的合理性、法律的周全與否來決定是否偷藥?
像是:海因茲應該偷藥,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的權利,禁止偷竊的法律並沒有考量到這種特殊狀況。或:海因茲不應該偷藥,因為這並不是社會要求一個丈夫應盡的職責。即使他的妻子生病了,也不能證明他的行為是正確的。 → (5)
‧你覺得重要的是秉持良心正義,以生命可貴和行為公平的角度來決定是否偷藥?
像是: 海因茲應該偷藥,因為拯救生命的價值高於尊重他人的財產權。或:海因茲不應該偷藥,因為其他人也可能急需這種藥,也要考慮他們生命的價值。→ (6)
發現了嗎? 其實偷藥的故事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偷不偷藥都不表示你的道德高尚或低落,而視你考量的依據、評論這件事的角度而定。柯柏格(Kohlberg)把道德發展分成三期六階段,前面你得到的數字,正好對應到表中的發展階段:
期別 | 發展階段 | 心理特徵 | ||
一 | 道德成規前期 | 1 | 避罰服從取向 | 只從表面看行為的後果的好壞,盲目服從權威, 旨在逃避懲罰。 |
2 | 相對功利取向 | 只按行為後果是否帶來需求的滿足,而判斷行為的好壞。 | ||
二 | 道德成規期 | 3 | 尋求認可取向 | 尋求別人認可,凡是成人讚賞的,自己就認為是對的。 |
4 | 遵守法規取向 | 遵守社會規範,認定規範中規定的事項是不能改變的。 | ||
三 | 道德成規後期 | 5 | 社會法制取向 | 了解到社會規範是為維持社會秩序而經大家同意所建立的,且只要大眾有所共識,社會規範是可以改變的。 |
6 | 普遍倫理取向 | 道德的判斷是以個人的倫理觀念為基礎,且其觀念具有一致性與普遍性。 |
通常九歲以下的孩子(學前幼稚園到小學中低年級) 大都還停留在第一層次道德成規前期,只看得到賞罰; 十到二十歲(小學中年級以上至青年期)進入到第二層次道德成規期,則是希望行為符合眾人期待、服從法律和秩序為主; 二十歲以後,進展在第三層次道德成規後期,會重人權、公約和法理,開始懂得質疑社會和法律的合理性,進一步對人類的生命、平等和尊敬具有至高評價。
不過這只是一般來說,還是有人只停留在道德成規期、甚至道德成規前期,所以才會說法律是最後一道防線,總有人是因為怕受懲罰才不做壞事的吧!
不過柏格(Kohlberg)的理論就一定是對的嗎?
就有一些心理學家不同意道德行為能夠這麼簡化地就推論出來,也提出別的學說... 哈哈,不過講下去就沒完沒了沒個結論啦! 我想重點只有一個,明辨是非很重要,但是更多事卻是不能用黑與白、對與錯論斷而已的,您說是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