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小孩幼稚園園長的女兒-友友,參加英文比賽的作品(影片請點此),實在有驚為天人的感覺。這個正在念國一的女孩,每年都跟著媽媽擔任幼稚園畢業典禮的英譯,很有大將之風,家長花了很多心思栽培吧!? 轉念又很阿Q的想,啊,就像有的人琴彈得好、有的人很會畫畫,就是因為個人獨特的傾向,造就的一種特殊才藝吧!?
幾年前風行的全美語幼兒園,有很大的後遺症(註),加上希望孩子應該有個輕鬆快樂的童年的想法,所以就算孩子在學校已經有英文課的進度在跑,我仍一直覺得英語學習這件事大可慢慢來,「等她自己想學了,會比旁人威逼利誘來得有效得多。」
接下來卻因緣際會在聽到兩段廣播,摘錄重點如下:
[關於學校的英語教育]
1.在學校沒學好英語的人,很多都有創傷經驗卻不自覺,通常發生在兩個時期:
(1)國二開始學「時態」時,因為跟中文文法差距很大,心裡產生抗拒。
(2)升上高中後,每課單字數驟增(30個以上),但因為還處於新生興奮的狀態,進度一下落後很多,之後追補困難。
家長通常會以為小孩學不起來,其實是遇到瓶頸後對該學科整個放棄。
2.學英文只有會和不會兩種,60分就是不會,至少要80分以上才算學會。
[關於英語學習]
1.聽、說、讀、寫是一體的,聽和讀是INPUT(輸入),說和寫是OUTPUT(輸出)。有人會自評自己的閱讀能力優秀,其他能力尚可,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他的閱讀能力應該也只有尚可,只是不自知。
2.要自問學習動機在哪裡?是否有內在棟機。有很多人總是週期性的發奮說要學好英文,努力(或花費下去)一陣子後又閒置,這樣很浪費生命。如果沒有動機,還不如作罷,反正很多人不會英文還是能活得好好的。
3.學英語本身並不是多深奧多困難,只是需要持續,遇到瓶頸仍能堅持。
忍不住就好好地自我反省了一下。
其實我在學時的英文一直沒有很好(比其其他科目而言,國高中多次因此被老師約談),也總有事倍功半的感覺(花最多時間準備、卻沒有拿到最好的成績)。事實上當時的我不太接觸英文歌、從不看英文書,一直以來根本沒有英文的環境和需求.... 轉機是在上大學後,需要大量閱讀原文書,共同科目裡選的英文聽力課,還有畢業後曾考慮過要不要出國進修,生平第一次踏進補習班,幾堂文法、發音、字根字首的整理課程(學校也有教啦,只是沒這麼有系統),才整個豁然開朗的感覺。(補習這件事,後來因為跑去工作,就半途而廢了啊哈)
如果更早一點,我的英語學習路上有更多的協助和引導,也提供了更強烈的動機,會不會就更順利一點呢?
或許我不該排斥補習教育,也或許我不該等孩子「自己想學」再起步。而是應該開始構思,怎麼樣給她們學習的動力,還有怎麼樣把英語環境布置起來(喔,我不是指家裡要貼很多海報、準備很多教材啦,而是說怎麼樣增加她們自然接觸英文的機會)。還有,這些都應該由我自己,以身作則開始吧,嗯嗯...
還在想....(真愛想>_
(註)所謂全美語幼兒園的後遺症,總言之就是因為限制幼兒在園內講中文,幼兒英語能力又未成熟,導致幼兒不開口、或只能用簡單的語句溝通。殊不知語言發展的阻礙對於其他能力(認知、邏輯、抽象思考等)的發展也會有很大的影響。還有中文能力因此也遠遠落後同年齡小孩,整個就是得不償失。
- Jan 28 Fri 2011 04:51
英語學習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