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格主聲明:微小病毒B19型在歐美比較盛行,所以大部分人都在孩童時代感染過了,在亞洲地區則比較少見也沒有被注意,前陣子我的兩個小孩相繼變成漂亮的蘋果臉,似乎沒有大礙。但是成人症狀:手腳浮腫紅癢、關節疼痛...,加上潛伏期又長、病症也長,卻著實讓我們一大家子恐慌了一陣子。我們的中醫說,這可能跟家族體質也有關係。

這篇是在網路上我能找到最詳盡的中文資料,特別轉錄過來。如果有侵權問題,煩請告知。

-------------------------------------------------------------------

[轉錄]微小病毒B19型感染的臨床表徵

前言
當小孩子的兩頰出現異常的紅潤, 粉粉嫩嫩的樣子好像一顆紅蘋果時,可別以為是氣色佳、很可愛,要小心是否是微小病毒B19型(Parvovirus B19)感染所造成的。微小病毒B19型的感染是全世界很普遍的,一般好發在學齡兒童,大多數的人在十五歲之前就曾感染過了。流行的季節以冬末春初較多。此病毒的傳染途徑可經由呼吸道分泌物所引起的飛沫傳染, 或是血液生成物以及母體垂直感染;其中最常見的是飛沫傳染。此病除了在學校學生之間相互傳染以外,病童由學校感染之後,又傳染給家中的兄弟姐妹甚至父母,如此造成流行。此病毒的傳染機率為:與已感染者一同生活的人被傳染的機率約50%,而暴露於感染病童環境的工作者(如:老師或日間照顧者等)其被傳染的機率約20%至30%。醫院內的傳染也曾經被證實過。此病毒的潛伏期約四天至兩個星期左右,但也可能長達三星期之久。

 病毒學
微小病毒(Parvovi rus)是一種微小且單股的DNA病毒,是動物病毒中最小的DNA病毒。此種病毒缺乏脂質套膜(l ipidenvelope)的特性,使之可以抵抗加熱或清潔劑的物理性去活化作用。微小病毒一般可使貓狗等動物產生血液方面的疾病,其中只有B19型可以感染人類,屬人類專有病毒。此種病毒會攻擊分裂旺盛的紅血球先驅細胞(e r y t h r o i d p r o g e n i t o r cel ls),像是存在於人體的骨髓、胎兒肝臟或是臍帶以及周邊的血液中。當被感染的病患出現皮膚紅疹的時候,已不具傳染力了,因為在此時病毒血症(viremia)已被清除。大部分的症狀發生是繼發於免疫複
合體(immune complex)的形成。臨床症狀大多數被微小病毒B19型感染的病患不會有特別的症狀,有時只是出現輕微且非特異性類似感冒的症狀而已,而這些情形通常都不會聯想到微小病毒B19型的感染。然而此病毒可引起的臨床症狀是相當多樣化的,包括傳染性紅斑(e r y t h emainfectiosum)、關節病變(arthropathy)、暫時性再生不良危機( transient   aplastic)crisis)、慢性紅血球再生不良(chronic red
cell aplasia)、在手腳出現丘疹且紫斑狀的皮疹(“gloves and socks"syndrome),甚至胎兒水腫(hydrops fetalis)等。此外,有些症狀也被假設與微小病毒B19型的感染有關,包括腦病變、癲癇、腦膜炎、心肌炎、擴張性心肌病變、以及自體免疫性肝炎。
 
傳染性紅斑(erythema infectiosum)
傳染性紅斑又稱為「第五疾病(Fifth disease)」,在台灣被俗稱為「蘋果病」。至於傳染性紅斑為何又會稱為「第五疾病」呢?其實是以前為了辨別孩童的皮膚感染性發疹疾病時,所給予疾病的編號,總共編了六號,其中「第五疾病」即是目前所稱的「傳染性紅斑」,不過目前很少使用這種分類了。傳染性紅斑是微小病毒B 1 9 型的感染症狀中最容易辨別的。此種症狀大多出現在四到十歲的孩童, 而當成人感染時較少出現此種皮疹。在發疹前幾天可能會出現發燒、鼻炎、頭痛或噁心反胃等前驅症狀,但通常都很輕微。傳染性紅斑的皮疹可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在臉頰上出現所謂“被掌摑的臉頰" 般的紅疹( “ s l a p p e d - c h e e k "rash),在台灣因為紅通通的臉蛋像蘋果一樣,又稱為「蘋果臉」(所以傳染性紅斑又被俗稱為「蘋果病」); 一至四天後,軀幹與四肢會開始出現紅斑,接著紅斑的中央開始色,使得紅斑看起來像是蕾絲狀或網狀,此階段通常持續一至六週,而後慢慢消退;但之後的一至三週內,可能因日曬、溫度變化、運動、摩擦或情緒激動等情形,在原部位又產生紅斑,但症狀較輕。這些症狀會自然的消退且不會留下永久的後遺症。關節病變(arthropathy)關節病變可能是傳染性紅斑的併發症也可能是微小病毒B19型感染的初期表徵。接近8%被感染的孩童會出現關節疼痛的情形。然而,關節疼痛的症狀卻常出現於被感染的青少年及成人,罹患的機率達60%以上。在成人的話多發生於女性(發生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而關節病變在孩童及成人的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型態又不太一樣。在成人,大多是對稱且多關節的型態,通常侵犯近端指間(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以及掌指(metacarpophalangeal)關節。而較少影響膝蓋、手腕或踝關節等部位。這些症狀通常會在三週內消退,但也可能持續數個月至數年之久,特別是發生在女性。關節病變發生在孩童時,可能是對稱的也可能不對稱,通常侵犯膝關節(約82%)以及踝關節。有些病患的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和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ies)可能檢驗出來呈現陽性。這些症狀與類風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的臨床特徵重疊,但微小病毒B19型感染的病患並不會有關節磨損(ar t icular eros ion)的情形出現。


暫時性再生不良危機(transient aplastic crisis)
微小病毒B19型的感染會造成紅血球生成的破壞,因此如果本身是缺鐵性貧血、愛滋病、海洋性貧血、鐮刀狀細胞疾病(sickle cell disease)或是球形紅血球症(spherocytosis)等疾病的人,當被微小病毒B19型感染後就有可能發生非常危急的狀況,有時甚至會危及性命。雖然大多數的病患會在兩週內復原,但剛開始發病時可能需要輸血治療。
血紅素急遽下降也可能會造成充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或是急性脾臟隔離(acute splenic seques t rat ion)等。同時白血球及血小板的量也可能降低。此時病患具有高度感染性,最好接受隔離避免造成院內傳染。

 慢性紅血球再生不良(chronic red cell aplasia)
微小病毒B19型的感染在免疫不全缺乏抗體的病患體內可能持續存在。但皮膚紅疹及關節病變的情形在這些病患身上並不會出現,因為這些症狀是體內抗
體與病毒抗原結合後所形成的複合體沉積於皮膚和關節所造成的。病患可能因嚴重、持續或反覆的貧血,而表現出疲倦和蒼白的情形。此時網狀細胞
(ret iculocytes)可能缺乏,所以可能需要輸血治療;如果嚴重貧血的狀況繼續的話,則可能要考慮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來治療了。之後可能因注入抗體而形成免疫複合體(immune complex),繼而造成皮膚紅疹以及關節病變。

 手腳出現丘疹且紫斑狀的皮疹(“glovesand socks"syndrome)
微小病毒B19型的感染也可能與手腳出現丘疹且紫斑狀的皮疹有關聯,就像穿戴了手套和短襪一樣,雖然造成的關係還沒被證實。這種症狀通常出現在年輕的成人身上,在手腳出現對稱且疼痛的紅斑及水腫,之後逐漸變成瘀斑和紫斑,也可能進展成水皰併脫皮。這種症狀的特徵是在手腕及腳踝部位出現界線明顯的皮疹,有時其他部位也可能發生,如:臉頰、手肘、膝蓋、大腿內側、臀部,甚至龜頭或外陰部。此時病患也可能出現關節疼痛或發燒的情形。這些症狀通常會在一至三週內消退且不會留下疤痕。像手套短襪的症狀(“gloves and socks"syndrome)也可能與其他病毒感染有關, 如: B 型肝炎、E - B 病毒、麻疹、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人類疱疹病毒第6型(Human herpesvirus 6)、和克沙奇病毒B型(Coxsackievirus B),或是藥物不良反應有關。

 胎兒水腫(hydrops fetalis)
當孕婦感染微小病毒B19型時,本身可能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但腹中的胎兒卻可能遭受影響。病毒透過血液循環,跑到胎兒體內,縮短胎兒紅血球的生命週期而造成胎兒可能出現嚴重貧血,或者直接感染心臟而出現心肌炎。當嚴重貧血和心肌炎合併出現時,可能會造成充血性心衰竭和胎兒水腫。經胎盤而造成胎兒感染的危險率估計約為30%。許多胎兒出生並無特殊症狀,但卻可能有2%~6%的危險率造成死胎。在第二妊娠時期較易受影響,因為此時肝臟的造血功能增加。在第一妊娠時期反而是最低危險性的時候,因為此時胎兒還沒有能力產生免疫球蛋白M( I gM)而且抗體很難經由胎盤通過。
當孕婦確定為急性微小病毒B19型感染時,國外有些醫師建議接下來的十至十二週的期間,進行一系列的超音波檢查(每週或每兩週)來預防胎兒水腫的情況出現。這種風險差不多在十二週後消失。假如出現胎兒水腫時,進一步的處理可能需要採取胎兒血液的樣本以及考慮透過高危險性的胎兒輸血來搶救。不過,並不會建議把微小病毒B19型的檢測當作懷孕婦女的例行性檢查。
 
診斷
如果出現傳染性紅斑時,通常不需要實驗室的檢測就可做臨床的診斷。假如真的需要實驗室的檢測時,有兩種方式可確定微小病毒B19型的感染,分別是B19特異性抗體(B19-specific antibody)和病毒DNA的檢測。而在周邊血液或骨髓中發現巨大的前母紅血球(pronormobl a s t s)時, 也可聯想到微小病毒B 1 9 型的感染,但不能作為診斷之用。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的檢測在急性感染時,約有89%的敏感性及99%的特異性。在急性感染後的二至三個月內,還是可以檢測出IgM抗體。而IgG的檢測倒是較少用處,因為它只是象徵曾經感染過和已具有免疫力而已。而當病患出現暫時性再生不良危機或是免疫不全病患處於慢性感染時,病毒DNA的檢測在診斷上則是具有重要性的。因為IgM或IgG的檢測,在這些病患身上可能不會呈現出陽性反應。

 治療與預防
目前並沒有可治療微小病毒B19型(Parvovi rus B19)的抗病毒藥物,一般而言,傳染性紅斑屬於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並不需要特別的治療。而若有症狀的患者( 如關節疼痛、發燒、或皮膚癢等),則可給予症狀治療。至於出現暫時性再生不良危機的病患有時可能需要輸血;而當慢性紅血球再生不良的情況嚴重時,也曾有人嘗試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來治療,但療效尚未有定論。至今沒有預防微小病毒B19型的疫苗或是藥物。而良好的衛生習慣如經常洗手,是實際又可能有效降低感染機會的方式。至於禁止傳染性紅斑的病患去上班、上學或去托兒所等場所,並無法有效預防病毒的傳播,因為在還沒出疹前,就已經具有傳染力,而當紅疹出現時,已無傳染力了,所以也不需特別的隔離。至於孕婦或是免疫力較差的人,在流行期間應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以免感染。 
 
撰文:徐嘉吟、陳立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lery1230 的頭像
    celery1230

    雪霽天「芹」朗 Celery's Blog

    celery12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