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兩學期在空大修了家庭諮商相關的課程。遇到不錯的面授老師(口條清楚的帥哥:p),難得有比較認真地去聽講,還蠻有趣,也有些收獲。容我大發一下繆論,以為分享:


(一)關於真實
 
 心理學說明了每個人因為感官、認知、經驗的不同,對於同樣的情境會有很不同的感受。


在諮商角度下,卻更進一步地去認同:每個人感受和觀點的不同,對於所處環境的解釋也就不同。於是各自存在於不同的現實中。

「對於每個人而言,他自己的感受和認定,對他自己來說才是最真實的。」

關於這個觀念,我是真的蠻有些衝擊或領悟的,我一直以為,就算人各有異,總存在一些大是大非,只要是身為正常的一般人,都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原來並沒有這回事。>_

甚麼大是大非?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卻每一把尺都不一樣。

(二)系統觀

家庭諮商和個人諮商的差異,在於家庭諮商認為家庭並不只是各個成員的總合。家庭的樣貌,並不是單線的因果,而是相互回饋並循環的。

比如說從嘮叨的太太背後,可能找到沉默缺乏回應的先生。

懶惰的孩子身上,可能發現過度干涉協助的父母。

 
酗酒的人,也許不是真的沉迷酒鄉不可自拔,只是無法符合眾人的期望,與其被貼上無能的標籤,還不如逃避責任、以惡習為盾。

所以,抱怨別人之前,先看看你的周遭包含你自己是什麼模樣喲。


嗯,我不是說你該扛起責任,而是,所謂當局者迷,

並非每件事都是一個因然後一個果。在看清來龍去脈之後,會比較容易跳出來。  

(三)分化議題

個體必須從共生的狀態分化,建立獨立的自我,才有健全的人格。

擁有堅定自我的人,會經由知性辯證和替代考量,發展出清楚界定的信念、意見、自覺和生活原則,並以此為依據來行事。

分化不良的人,無法區分自我和他人,也分辨不清情感和想法,被情緒支配,固著並依賴、歸責於他人。也容易形成虛假的自我,不依據理性原則作決定,而是在情緒壓力的基礎上作決定。

以上讓我想到,所謂「理盲又濫情」這個,對台灣人的形容詞。

依據理論,分化不良的現象是會世代傳遞的,因為他們教不出分化更良好的孩子。

如果這理論是真,這樣一代一代下去豈不完蛋?怎麼辦?
我覺得,學會「自省 」是必要的。

想想自己、想想周遭、想想怎麼樣才會更好。

然後可以掙扎著,從一窩蜂的狀態中,從立場或顏色中,脫離出來,並擁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重點應該是... 
  
要教出有思辯能力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就算是從一片汙泥中,也能綻出一朵清豔的蓮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lery1230 的頭像
    celery1230

    雪霽天「芹」朗 Celery's Blog

    celery12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