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群是如何在無指揮下精細分工,隨時適應環境變化,作好巡邏、維護、清潔、覓食等各項工作?幾千隻蜜蜂又是怎麼在群體的回應互動下,篩選出最佳的新巢地點?白蟻是怎樣透過個體的運作,建構出複雜而龐大,且功能良好的蟻丘?成群聚集的飛鳥和魚又是用什麼辦法,能夠快速變化隊形,因應突發的狀況或攻擊,而不致相互衝撞?
大自然裡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動物,在數億年的演化淬煉後,能夠集體完成許多不可思議的生存任務,有效率地作出最佳的選擇。作者試著從這些的行為和過程中,歸納出四大原則:
(1) 自我組織運作 ─ 去中心式、無領導者的情況下,群體中的個體只要遵守簡單的基本原則來行動,就能形成有意義的集體行為模式。
(2) 知識多元性 ─ 當某個群體碰上難題時,如果每個成員都能提出獨立的見解和判斷,就能逐漸鋪陳出最佳的途徑、有效地解決問題。
(3) 間接協同合作 ─ 無須等待群體到齊或是等待某特定工作進行,只要專注將手中的工作完成,最終便可將總體的成果拼湊在一起,成就有效率的互動。
(4) 適應性的模仿 ─ 群體中每個個體都密切的互相注意,接受彼此的資訊,並加以回應,個體會影響整個群體的整體行為,然後再回頭影響個體的行動。
許多專家學者和研究單位,也已經把這些規則應用於現實生活,比如說航空公司劃位、
棋局最佳途徑的模擬、大型場景的動畫模擬、能自我控制和回饋的機器人...等,甚至我們也在網路社群理見識到這種威力,比如說維基百科的建構過程。
但是群體的組成,造就的不一定是智慧,我們尤其要注意到所謂的「門檻反應」:一旦刺激超過門檻反應值,就會讓自然群體有樣學樣的連鎖反應,「蝗蟲過境」就是最貼切的現象。也就是說,若當大眾的行為到達一定的臨界值後,個體的冷靜及獨立將會受到影響,並放棄自己的想法,盲目的跟隨大眾行為。這可能造就非常毀滅性地後果。眼光轉到人類社會,我們也總是不免發生、並且不斷重演這種集體失控的慘劇,像是在過度擁擠的大眾聚集場合,推擠傷亡,或是經濟上一窩蜂最後又快速泡沫化的過程。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整本書陳述了非常多的案例,但其中一個,由研究員偶然觀察到軍蟻繞圈事件,讓我印象深刻:幾百隻黑色的軍蟻因為某些意外的原因,形成環狀的行進隊伍,這個圈圈路徑上一再形成的強烈費洛蒙氣味,導致軍蟻們無法抗拒也無法脫離地不斷在原地打轉,終於在十幾二十個小時之後,一一虛脫死亡。
作者在最後的段落,舉了頒獎典禮的例子,更讓我陷入思考:當身旁的人一個接著一個都為受獎者站立鼓掌時,我會怎麼反應?若自己並不認為對方有如此值得令人讚賞,我是否能依然故我地當著少數、甚至唯一安坐在座位上的人?
想起幾次台灣的大遊行,其實不需要特定的領導者或是明顯的利益牽扯,人們在共同目標下,也可以自發性地形成組織,但是要怎麼樣運用這樣的團體力,真正造成影響力,去達成好的改變呢?我想這本書給了我很多思考的方向,受益良多。面對當今有很多社會或環境議題,荒野的賴理事長在課堂上分享,溫和而堅定地,將聲音傳達出去,有行動就會有力量,而這力量,終將會造成改變的。「群的智慧」讓我更能體悟到這點。我們每個人雖然微不足道,也或許沒有突出的才智,但是藉著多元角色的聚集,就有機會產生出特別的可能性,創造出對群體和個體更好的路徑。
如同書中的結論,運用方法讓群眾去作對的事,除了彼此合作,更要能獨立決定,發揮小我的功用和特性,才能成就有智慧的群體。我希望能相信這會成真:就像《綠野仙蹤》裡的黃磚路一樣,找到不同專長的夥伴,就這樣沿著路慢慢往前進,就總有一天,能到達心中理想的國度。
留言列表